行攝 |函館在路上,風景在心上
光,漸漸亮了。走在機場長廊,玻璃倒映著第一道晨曦,這是旅程的前言,也是光影的序章。
我的心,早已飛向函館。
腦海浮現小丑漢堡的滋味,百年電車的鐵軌聲,美鈴珈琲的烘焙香,還有那總擦身而過的百萬夜景。
《函館,久違了》
下飛機時,意外的晴朗迎面而來。天寒,卻陽光燦爛。街道被照得通透,屋瓦與窗櫺閃閃發光。影子被拉長,如同記憶,緩緩拉遠,又悄悄拉近。
喜歡跑步,更喜愛攝影的我,背著相機,懷抱著回憶,十一年了,再與函館重逢相聚,依然習慣用雙腳尋找節奏,用鏡頭捕捉光影。
《小丑,等待十一年的滋味》
中午,在東橫INN放下行李後,直奔對面的小丑漢堡駅前店。店裡流轉著熟悉的老歌,漢堡紙包得皺皺的,酥脆淋上香濃起士醬和肉醬的薯條,這就是等待十一年的滋味。咬下一口熱騰騰的雞肉漢堡,時間在舌尖翻頁,回憶有了具體的味道。
午後,搭上百年電車,前往金森倉庫與元町。陽光柔和,舊函館區公會堂、元町天主堂、正教會、洋館與老屋靜靜佇立於光與影的邊界。舉起相機靜候光線,時間也跟著靜止。
《函館,共享百萬夜景》
黃昏時分,搭上通往函館山的纜車。山頂的遊客如潮水擁擠,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拍攝角度。正當考慮是否應該放棄時,一位日本小姐微笑著和我共享餐廳的座位。那一刻,我的視野找到了最完美的角度。
調整快門與焦距,慢慢隨著光線變化,熟悉的百萬夜景,在鏡頭下慢慢的定格。1秒、2秒、3秒…,在燈火閃爍之間,漸漸形成令人動容的光影。
等待夜色完全降臨的空隙,巧遇來自墨西哥的沈先生一家。聊著彼此的故事,兩地的生活,而變得熟悉;隔日,在函館朝市竟二次相遇,就更加親近。原來,旅程中最動人的風景,不是山海夜景,而是與他人互動的心靈。
也許,某天,我會去墨西哥,再次重啟這段在函館山頂展開的短暫情誼,在異國的街角,再次聊起那晚的風、那晚的光,和那晚共賺百萬夜景和次日一起釣烏賊、吃烏賊的點滴。
《美鈴珈琲,越品越暖》
離開函館前,我再次來到美鈴珈琲,坐在那個曾經坐過的角落,點了同一杯咖啡。聽著、聞著店裡的點滴,彷彿歷史正在耳邊低語。
美鈴,是時間與空氣釀成的所在。啜一口咖啡,像踏入一卷黑白膠片。慢一些,空氣中便飄著烘豆香;再靜一些,旅人們的身影也變得溫柔。
我看著牆上那一張張靜默的黑白照片,像在翻閱記憶。喝一口微苦的咖啡,就如北海道的冷風,越品,越暖。
窗外人影交錯,似如同暗房裡顯影的黑白照片,每一幀光影,都是時間的殘影。
而這趟旅程,沒有計畫,也無所謂「必去」。只是某個清晨醒來,心裡那道聲音說:「去函館走走吧。」
我聽見了,就計劃出發。拍了幾張自己喜歡的照片。不是為了誰,只是為了記得這些光,這些影,這些留存在心上的殘影。
後記:從一杯咖啡開始的堅持
改編自:咖啡烘焙工房 美鈴
鈴木武二,一位味噌店次子,卻沒有選擇繼承家業,而是將目光投向當時仍屬奢侈品的咖啡。
但命運從不溫柔。1934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一切;之後,戰爭爆發,咖啡甚至成了非法的存在。可他沒有停下。即便沒有豆子,他仍保留著那口烘豆鍋、那份技藝與信念。
1945年,戰火剛熄,函館街頭仍瀰漫著焦土的氣味。他從東京帶回了當時罕見的滴濾法與「一次一豆」的概念。這不是市場操作的噱頭,而是一種對「好咖啡」的執著。他堅信,只有用心沖煮出的每一杯,才能讓人真正嚐到咖啡的靈魂。
美鈴珈琲,是從灰燼中重生的香氣。
如同這杯咖啡——或許初入口是苦的,但只要願意細細品味,便能嚐出那回甘背後的堅韌與溫度。
這不只是一段關於咖啡的歷史,而是一個關於「不放棄」的故事。








留言
張貼留言